中央编译出版社官网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日期:2022-05-10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1830—1835年在特里尔中学学习。1835年10月进入波恩大学,1836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学,后主要研究历史和哲学,并成为青年黑格尔派。1841年大学毕业,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投身于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1842年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被聘为该报编辑。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后,他于同年6月在克罗伊茨纳赫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1842年10月去巴黎,与阿·卢格合编《德法年鉴》。在巴黎对资本主义作了实际考察,接触了工人运动,批判地研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在巴黎会见恩格斯,从此开始了伟大的合作。他们首先合写了《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1845年1月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这里写了“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66页),并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1846年初与恩格斯一起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批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1847年初,为批判皮·约·蒲鲁东的改良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写了《哲学的贫困》。同年与恩格斯一起帮助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11月29日—12月8日参加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并受大会的委托,同恩格斯一起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起草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即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行动指南。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于4月初回到德国,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任主编,通过报纸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还担任科隆民主协会和科隆工人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849年5月19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后,离开德国去巴黎。不久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流亡伦敦,从此开始了长期艰苦的流亡生涯。1850—1852年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与恩格斯合写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这些重要著作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与此同时,还恢复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50—60年代,写了卷帙浩繁的经济学手稿。1867年他的不朽名著《资本论》第1卷问世(第2、3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4卷即《剩余价值理论》在恩格斯逝世后由考茨基整理出版)。《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社会主义第一次得到科学的论述。是1864年9月在伦敦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并始终是它的灵魂。他为国际起草了几乎所有的重要文件,通过国际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领导国际内部的反机会主义斗争。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受国际总委员会的委托,写了《法兰西内战》,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国际停止活动后尽力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并帮助各国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独立政党。1875年为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克服机会主义的倾向,写了《哥达纲领批判》,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晚年虽病魔缠身,仍从事广泛的理论研究,除经济学外,还写了有关世界史和古代社会的大量笔记。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逝世,安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