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译出版社官网
考茨基主义
日期:2022-05-10
第二国际中以卡·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政治流派。由于它标榜站在左派和右派之间的中派立场,故又称中派主义。1910年前后形成。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鲁·希法亭和胡·哈阿兹,奥地利的奥·鲍威尔和弗·阿德勒,法国的阿·托马和让·龙格,俄国的尼·齐赫泽,意大利的菲·屠拉梯,英国的詹·麦克唐纳。他们无原则地动摇于马克思主义和改良主义之间,口头上忠实于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屈服于改良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机会主义面目公开显露,在各国有不同的表现。1921年考茨基主义的拥护者组成第二半国际。1923年第二半国际同伯尔尼国际合并,组成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此后考茨基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右翼改良主义逐渐融合在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考茨基提出“疲劳战略”,认为无产阶级应放弃在巴黎公社以前采取的“击破战略”,实行新的迂回战略,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逐渐削弱统治阶级的力量,和平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同荷兰社会民主党人安·潘涅库克的争论中,宣扬超阶级的国家观,反对无产阶级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宣扬国内和平,反对列宁提出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提出“超帝国主义”论,认为帝国主义有可能进入一个“把卡特尔政策应用到对外政策上的超帝国主义的阶段”,亦即“以实行国际联合的金融资本共同剥削世界”的阶段。歪曲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把民主和专政对立起来,抹杀民主的阶级性,宣扬“一般民主”和“纯粹民主”,把无产阶级专政说成只是马克思偶尔用过的一个“词儿”。反对俄国十月革命,攻击苏维埃政权是独裁。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二国际的破产》《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剖析了考茨基主义的实质及其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指出:“考茨基主义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第二国际各种矛盾的社会产物,是既要在口头上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又要在实际上屈服于机会主义的社会产物。”